直擊難點弱項,打造廢棄礦山修復“樣板”
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寶興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東河子項目黃店子容大礦施工現場,東河緩緩流淌,一旁的351國道,不時有車輛駛過。從河谷望向山腰處,工人正在進行植被恢復工程;而在山腳下,一場現場調研會正在進行。
近日,圍繞“全局生態文明建設存在問題及工作建議”的調研課題,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及其所屬的第一地質大隊組成的主題教育調研組,來到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寶興片區)歷史遺留廢棄礦山生態修復示范工程項目一線,上高山、下河谷,與項目部工作人員深入交流。
作為國家示范工程,示范性是應有之義。“圍繞為國家公園、西南地質環境脆弱區等礦山修復做出引領和示范,打造可復制、可推廣的‘寶興樣板’,有啥困難和建議,還請暢所欲言。”現場會上,調研組開門見山。
廢棄礦山修復項目點上的現場會。
“項目推進中,我們深刻感受到系統修復、協同治理的難度,10多項修復子工程,涉及多學科的交叉融合,不是對廢棄礦山進行簡單平整和復綠。”項目實施單位負責人向明智說,“礦山地質安全隱患治理、土地損毀治理等修復工程,我們是行家里手。但是植物怎么種得活、管得久,就涉及到農林等部門領域。”
植物生長的土壤是復綠礦山的關鍵一環,也是該項目區的難點之一。
撿起腳下的土壤,調研組成員、有著多年生態修復經驗的四川省第一地質大隊副隊長謝大軍仔細看了看說,“項目區內原有的砂土雖然顆粒度夠了,但黏土含量不夠,固水性不夠,植物根系生長可能會受到影響。”
正在進行修復的廢棄礦山。
“是的,項目區復綠礦山所需的土壤,大部分要從外面運輸。”項目設計負責人劉桃點點頭說,東河子項目,估算需要2萬立方米土壤,相當于9個50米標準游泳池。需要的量很大,但是符合土質要求的客土土源,運輸距離遠而且量少。
“能否與屬地鄉鎮加強對接和溝通,收集周圍的表土,解決土壤的供應問題。”調研組提出建議,針對植物種植等不擅長的弱項,可以多學習行業內好的技術和做法,做出項目的示范性和創新點。
“在自然資源廳相關處室的指導幫助下,我們現在一邊請教中科院成都山地所、四川省林科院這些專家團隊,一邊加緊補充這方面專業知識。”向明智指了指一旁的生物結皮試驗區說,“這是我們1個多月前建立的試驗區,采用的新型植被恢復技術,根據不同坡度、巖土體結構等條件,通過多種技術手段同步試驗,解決沒有表土的石頭‘復綠’問題。”
像這樣的試驗區,寶興項目區已建或正在建9個。“寶興地處高山峽谷區,廢棄礦山多碎石邊坡,垂直分帶特征明顯,通過多個試驗區復綠技術效果對比分析,能為其他類似區域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提供好的經驗做法。”向明智說。
調研組成員、四川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副局長李廷強一邊思考記錄,“雖然這個項目施工期只有三年,但是我們要長期服務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從長遠看,我們也需要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專業多元化,并通過學習考察和相關培訓,進一步提升專業隊伍的技術水平和工程實效。”目前東河子項目部已與當地鄉鎮對接,目前收集了3000立方米周圍表土,用于復綠工作。來源:四川在線